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活动中违反诚信原则、破坏学术规范的行为,其核心特征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学术利益或损害他人学术权益。根据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发布的文件及国际学术规范,学术不端行为可细分为以下六大类,每类均包含具体表现形式及典型案例:
一、抄袭(Plagiarism)
定义: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学术成果(包括文字、数据、图表、代码等),并伪装成自身原创的行为。
具体表现:
- 直接复制粘贴:整段或部分复制他人论文、报告内容,未标注来源。
- 案例:某本科生论文中直接复制维基百科段落,未加引号或参考文献,被查重系统检测出重复率超标。
- 改写抄袭:通过替换词汇、调整句式等方式掩盖复制痕迹,但语义与原文高度重合。
- 案例:某研究生将他人论文中的“气候变化导致物种灭绝”改写为“物种灭绝由气候变化引发”,未标注引用。
- 自我抄袭(Self-plagiarism):重复使用自己已发表的成果,未声明重复内容。
- 案例:某教授将同一篇论文稍作修改后,分别投稿至不同期刊,被期刊编辑发现后撤稿。
- 数据抄袭:直接使用他人实验数据或调查结果,未注明来源。
- 案例:某团队在论文中使用了竞争对手未公开的实验数据,被举报后论文被撤稿。
二、伪造(Fabrication)
定义:虚构学术成果或数据,以欺骗手段获取学术认可。
具体表现:
- 虚构数据:编造实验结果、调查数据或统计结果。
- 案例:某医学研究者为证明药物有效性,虚构患者数据,被同行复核时发现数据矛盾。
- 伪造文献:编造不存在的参考文献或引用未阅读的文献。
- 案例:某论文中引用了一篇“2025年发表”的文献,但实际该文献尚未出版。
- 伪造实验过程:声称完成实验但实际未进行,或篡改实验条件。
- 案例:某材料学论文中描述了“高温高压实验”,但实验室记录显示实验未在指定条件下进行。
三、篡改(Falsification)
定义:对已有学术成果或数据进行选择性修改,以歪曲事实或支持特定结论。
具体表现:
- 选择性修改数据:删除异常数据点,仅保留支持结论的数据。
- 案例:某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仅保留参与测试者中表现优异的数据,忽略表现较差的数据。
- 篡改图表:修改图表坐标轴、数据标签或图像内容,误导读者。
- 案例:某生物学论文中的显微镜图像被PS处理,以突出实验效果。
- 篡改引用内容:歪曲他人观点或研究成果,使其支持自身论点。
- 案例:某论文中引用他人研究时,将“部分支持”篡改为“完全支持”。
四、不当引用(Improper Citation)
定义:引用行为违反学术规范,包括引用缺失、引用不当或引用滥用。
具体表现:
- 引用缺失:未标注引用来源,使读者误认为内容为原创。
- 案例:某论文中使用了他人提出的理论模型,但未在参考文献中列出该理论来源。
- 引用不当:引用内容与论文主题无关,或引用低质量文献以凑数。
- 案例:某论文为达到引用量要求,大量引用与主题无关的文献。
- 引用滥用:通过冗余引用或自我引用提升论文影响力。
- 案例:某学者在论文中频繁引用自己已发表的论文,以抬高个人学术指标。
五、一稿多投与重复发表(Duplicate Submission/Publication)
定义:将同一篇论文或实质相同的研究成果同时或先后投稿至多个期刊或会议,或重复发表已发表的内容。
具体表现:
- 一稿多投:同时将论文投稿至多个期刊,未告知编辑部。
- 案例:某研究者将同一篇论文同时投稿至《自然》和《科学》,被两家期刊同时接收后引发争议。
- 重复发表:在未声明的情况下,将已发表的论文再次发表。
- 案例:某教授将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后,未标注原发表信息,投稿至国际期刊。
- 分段发表(Salami Slicing):将一项研究拆分为多篇论文发表,以增加发表数量。
- 案例:某团队将同一实验数据拆分为三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不同期刊上。
六、学术贿赂与利益冲突(Academic Bribery & Conflict of Interest)
定义: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学术资源或影响学术评价,或未披露可能影响研究公正性的利益关系。
具体表现:
- 学术贿赂:以金钱、礼品或职位换取论文发表、项目评审通过等利益。
- 案例:某研究者向期刊编辑行贿,使其论文未经审稿直接发表。
- 利益冲突未披露:未声明与研究对象、资助方或合作方的利益关系。
- 案例:某药物研究论文未披露作者持有相关药企股份,导致研究结论被质疑。
- 代写代投:委托他人撰写或投稿论文,伪装成自身成果。
- 案例:某本科生通过“论文代写”服务完成毕业论文,被学校发现后取消学位。
七、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 破坏他人学术成果:故意删除、篡改他人实验数据或论文内容。
- 案例:某实验室成员为争夺成果,偷偷删除同事电脑中的实验数据。
- 学术垄断:通过权力或资源控制,阻止他人参与学术竞争。
- 案例:某学科带头人利用职务之便,垄断课题资源,排挤年轻学者。
- 滥用学术资源:将学术资源(如实验室设备、科研经费)用于非学术目的。
- 案例:某教授将科研经费用于个人消费,被审计部门查处。
学术不端行为的后果
- 学术层面:论文撤稿、学位撤销、职称降级、学术资格取消(如博士生导师资格)。
- 职业层面:解聘、行业禁入、职业声誉受损(如被列入“学术黑名单”)。
- 法律层面:行政处罚(如罚款、拘留)、刑事犯罪(如诈骗罪、损害商业信誉罪)。
- 社会层面:公众信任丧失、同行谴责、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
- 严格遵守引用规范:使用引用管理工具(如EndNote、Zotero),确保每处引用均标注来源。
- 数据透明化:公开实验原始数据、代码和调查问卷,接受同行复核。
- 避免利益冲突:在论文中声明所有潜在利益关系(如资助方、合作方)。
- 使用查重工具:投稿前通过知网、PaperBye等系统检测重复率,确保原创性。
- 培养学术诚信意识:将学术规范纳入科研训练,从源头杜绝不端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