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GC检测面前,以下三种降重手法相当于“自首”,它们容易暴露论文的非原创性,增加被检测为AI生成内容的风险:
1. 简单同义词替换与句式机械调整
- 问题描述:许多用户为了降低重复率,会直接使用同义词替换工具或手动替换词汇,同时对句式进行生硬调整,如将被动句改为主动句,或将长句拆分为短句。然而,这种操作往往导致句子结构不自然,用词生硬,甚至出现逻辑断裂。
- AIGC检测风险:AIGC检测系统能够识别出这种机械性的同义词替换和句式调整,因为它们往往缺乏人类写作的自然流畅性和逻辑连贯性。例如,过度使用生僻词汇或非常规句式结构,可能被系统识别为AI生成的“非人类”特征。
- 案例警示:某医学论文中关于“细胞凋亡机制”的专业描述,经过简单同义词替换和句式调整后,虽然文字上不再重复,但部分术语的使用不够精确,且整体表述显得生硬,最终被AIGC检测系统识别为可疑内容。
2. 模板化段落拼接与“洗稿”式重构
- 问题描述:为了掩盖AI痕迹,部分用户会参考多篇AI生成的内容或现有文献,进行拼接和改写,自以为天衣无缝。然而,这种做法往往导致段落内部衔接生硬,逻辑断裂,且容易重复其他文献中的表述。
- AIGC检测风险:AIGC检测系统能够识别出这种模板化的段落拼接和“洗稿”式重构,因为它们往往缺乏原创性的论述和深入的分析。系统会通过语义分析发现隐藏的重复模式,甚至能够识别出与已有文献高度相似的表述。
- 案例警示:某高校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参考了多篇AI生成的综述文章,并进行拼接和改写。然而,在AIGC检测面前,这种做法很快被识破,因为拼接后的段落内部衔接不自然,且部分表述与其他文献高度相似。
3. 过度依赖机器翻译与低质量改写
- 问题描述:部分用户为了降低重复率,会使用机器翻译工具将论文内容翻译成其他语言,再翻译回中文。然而,这种做法往往导致句子结构混乱,用词不当,甚至出现语义扭曲。
- AIGC检测风险:AIGC检测系统能够识别出这种过度依赖机器翻译和低质量改写的内容,因为它们往往缺乏人类写作的语言准确性和流畅性。系统会通过语义分析发现这种改写后的文本与原始文本在逻辑和表达上的不一致性。
- 案例警示:某篇论文为了降低重复率,使用了机器翻译工具进行改写。然而,在AIGC检测面前,这种做法很快被识破,因为翻译后的文本句子结构混乱,用词不当,且部分语义与原始文本不符。



